重新审视淮河流域远古文化
中国的鼎,最早出现在淮河上游。河南舞阳贾湖遗址8000多年前的陶鼎,不仅开创了新风,此后还随着裴李岗文化的大扩张,在六七千年前的淮河中下游双墩、北辛文化中逐步流行,并风靡整个淮河流域,进而传遍华北、东南,形成覆盖半个东部中国的鼎文化圈。
中国的鼎,最早出现在淮河上游。河南舞阳贾湖遗址8000多年前的陶鼎,不仅开创了新风,此后还随着裴李岗文化的大扩张,在六七千年前的淮河中下游双墩、北辛文化中逐步流行,并风靡整个淮河流域,进而传遍华北、东南,形成覆盖半个东部中国的鼎文化圈。
中国的鼎,最早出现在淮河上游。河南舞阳贾湖遗址8000多年前的陶鼎,不仅开创了新风,此后还随着裴李岗文化的大扩张,在六七千年前的淮河中下游双墩、北辛文化中逐步流行,并风靡整个淮河流域,进而传遍华北、东南,形成覆盖半个东部中国的鼎文化圈。
根据最新分子人类学研究,距今7800年的甘肃老官台文化的父系单倍体为D,而距今9000年的贾湖遗址古人父系单倍群为 O2a-M122(现代分类属O-M175下游),具体为 Oγ-F11支系,与现代汉族男性主体父系单倍群同源,印证其为华夏民族的核心起源之一。
广义来说,从考古学诞生开始,就有了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。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发现仰韶文化后,就写了一本书《中华远古之文化》,把中华文化的源头追溯至仰韶文化。而从国家起源的角度讲文明起源,大约开始于二十世纪70年代末期,至8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形成讨论热潮。
何长风介绍,安徽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——长江与淮河将其一分为三,形成了淮北平原、江淮丘陵、皖南山区三个各具特色的地理区域,淮河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,自古以来安徽便是文化交流、交融的重要过渡地带,扮演着文化走廊的角色。
有些人一提到“中原”,彷佛自古以来就是一片富饶的沃土,实际上则是“大不以为然”的。如图1.《7000至4000年前的海侵最高线与稳定海岸线》所示,我国4000年前的海岸线与今日的略同;7000年前最大海侵时的海岸线,是大致沿北京市以西的太行山和以北的燕山山脉的
何长风介绍,安徽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——长江与淮河将其一分为三,形成了淮北平原、江淮丘陵、皖南山区三个各具特色的地理区域,淮河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,自古以来安徽便是文化交流、交融的重要过渡地带,扮演着文化走廊的角色。
2025年9月13日,长沙首届“新古史辨与华夏复兴”学术研讨会的召开,标志着中国学界对文明起源叙事权的系统性建构进入新阶段。这一学术动向并非偶然,而是中国百年史学革命的逻辑延续与时代升华——从1920年代顾颉刚领衔的“古史辨”运动对传统叙事的解构,到21世纪“
2025年9月13日,首届“新古史辨与华夏复兴”学术论坛在长沙岳麓后湖国际艺术园区天创集建举行。来自全国的考古学家、历史学家、民俗学家围绕“辨源流、辨真伪、辨范式”三大核心议题展开研讨,其中金华山文化研究院院长施怀德提交的《破西方范式迷思,立东方文明新论——以
据贾湖遗址发掘现场负责人李金斗介绍,“在中心墓地,我们合计发现墓葬200余座,其中10座存在木棺迹象。”“对其所在处的土壤进行检测分析显示,木质素含量显著高于周边区域。”
大同思想网枕戈团队“新古史辨”的提出,既是对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中国传统“古史辨”学派怀疑精神和考辨方法的继承,更是对其“疏于读书、以西损东”等历史局限性的深刻反思与超越。它摒弃了旧“古史辨”可能存在的过度疑古倾向,在方法论上更加强调考古实证与文献精研的深度融
河南贾湖遗址考古证明,中华文明可追溯至距今9000年前,骨笛、稻作、酿酒、刻符,无一不动摇了以往的文明时间认知。